当前位置:首页  因公出国(境)   出访报告
全球化汉语教学与传播国际研讨会总结
发布日期:2016-09-15 02:06:13    来源:国际交流处
 
 

本人受邀参加了20168月底在新西兰奥克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与新西兰梅西大学文学院举办的汉语远程教育与传播国际研讨会(ICTC)。这次ICTC国际研讨会非常关注新西兰、亚太地区多层次、多方面的汉语教育与传播,为汉语成为一种国际化语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人在研讨会上做了“留学生‘为’字句偏误情况考察及其教学研究”的会议发言。

本人在此次发言内容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介词“为(wèi)”构成的“为”字句式。现代汉语介词“为”意义较虚,且用法较为复杂,留学生对其用法掌握得不够好,会出现较多偏误。前人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为”这一独立的介词上,而对“为”字作为一种特殊句式的研究却鲜有涉及。

首先,运用三维系统的语法理论对现代汉语“为”字句加以界定,即:由介词“为(wèi)”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与谓语中心语发生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的句子称作“为”字句式,简称“为”字句。“为”字句有两个明显特点:句法上“为”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子中都能作状语,语义上都能与谓语中心语发生各种语义关系,可表示行为的受益对象、关涉对象、原因、目的等。

其次,在以上基础上,根据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项目申请人所搜集的相关语料,使用应用软件R,来对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汉语“为”字句的偏误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该用而未用为字句”、“不该用而误用为字句”以及“为字句的其他误用情况”,大类下面再细分小类。

再次,对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及使用的教材进行调查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和《拾级汉语》),对课文中的介词“为”、“为”的阐释和语法讲解、课后练习的设计情况等方面做全面的考察。根据考察,我们发现:第一,两种教材均没有全方位涵盖“为”字句的类型、讲解和操练;第二,缺乏对“为”字句中不同类型或与“为”字句相关句式的近义用法的对比和比较;第三,“为”字句在课文里设有语言点的现象也非常少见。

最后,对“为”字句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大纲和教材中的“为”字句现状分析,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第一是由易到难,突出重点。第二是加强语义上的教学,不宜孤立地教介词,而应把它放在具体格式中教,放在句子中教,更要适当地增加语义和语用方面的介绍。第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根据以上分析研究,文中最后尝试给出不同类别中“为”字句较为合理的教学顺序。

除了分组报告以外,我们还有幸参加了毛利人特有的欢迎仪式,体验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于此同时,我们还有幸聆听了Prof.Cynthia White的“汉语远程教学中的个体能动性”、郑艳群教授的“汉语远程教学数据挖掘的意义和方法”、日本早稻田大学Prof. Kazuko Suzuki的“东亚跨文化远程讨论课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哈佛大学刘力嘉教授的“展望线上语言教学:哈佛网上公开课程的启示”等国际高端专家所做的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报告。

通过此次会议,本人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国内等很多地区的著名对外汉语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面对面地交流和学习,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角度及方法,从而有助于提升我校知名度,有助于提升该教师科研能力,有助于我校留学生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分享到: